交通人物秀
当前位置:首页  交通人物秀
张连振---架起学生成才梦想之桥的筑桥人
发布人:曹阳  发布时间:2018-05-03   浏览次数:2161

张连振,197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委员,桥梁与隧道工程系主任,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全国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理事会常务理事。获第3届“项海帆杰出桥梁青年奖”、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   忠心报国,是他坚守的信仰

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党员胸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担当,始终以祖国需要为最高追求,秉承着那份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在为交通强国修建通途之路、为人民的幸福架设万古虹桥而努力奋斗,不断前行。

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千年一遇的特大地震,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震区到处都是损毁的道路、桥梁需要检测修复,以打通抗震救灾的生命通道。“灾情就是命令,哪里最需要危桥检测,咱们就去哪里!”他带领桥梁系师生组成的工作队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开展了一场与地震赛跑的桥梁检测攻坚战。震区断壁残垣,现场惨绝人寰,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支撑平台,他就把绳子系在腰间,不计危险,从桥面上悬吊下去检查桥下的损毁状况,有时下面就是湍急的河流,而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由于余震不断,不能住在房子里,他和他的团队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在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连续在野外工作了20余天,形成了200余份桥梁检测评估报告,为灾区桥梁震后修复提供了技术数据。都江堰市政府特别发来感谢信,对哈工大为灾区人民所付出的努力表示诚挚的感谢。 2010年,当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时,他又义无反顾进入灾区,协助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当党中央作出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时,他带领着他的学生们用桥梁人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在中国反贫困斗争史上这个最伟大的故事中留下哈工大桥梁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西金秀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偏远区域的很多现役道路桥梁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处置修复或重建。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他带领研究生们自带沉重的桥梁检测勘察仪器,跨越千里,深入大瑶山,对当地重要交通要点的相关桥梁进行检测。在对其中一座公香桥的勘察中,天一直下着雨,他和研究生们给仪器架上防雨布,自己却不顾山路湿滑,在现场爬上爬下检查桥梁健康状况,发现该桥裂缝严重超标,有坍塌的可能,属于危险桥梁,不宜继续使用。于是他建议当地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布设险桥标识,采取限制通行措施,尽快拆除重建,意见均被采纳。他带领他的学生们经过现场勘查,为该桥设计了重建方案,并在“全国茅以升公益桥创新设计大赛”上获得二等奖。目前,当地政府已着手重建该桥。在金秀调研期间,他还指导研究生完成了金秀县桥梁健康状态调查、适应性桥梁建造等报告,助力当地交通扶贫。

他扶贫的脚步从未停下,从金秀大瑶山回到了本省的国家级贫困县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当地有一个名叫“同乐村”的村子,一条又宽又深的河沟将村子一分为二,道路在此形成了断头路,农产品生产外运以及校车接送孩子上学都要绕行,两岸村民交通极为不便,建造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十分必要。然而,当地政府由于经济原因,多年来一直未能修建。在校党委的支持下,他主动联系交通运输部和茅以升教育基金会,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将该桥纳入交通运输部“茅以升”公益桥建设项目,获得建设资金的支持。项目立项以后,他又带领研究生们多次背着仪器到现场勘查,进行桥梁施工图设计。目前,他和研究生们已经完成桥梁设计工作,转入下一步施工程序。该桥也将成为哈工大第一座公益扶贫桥,实实在在为当地百姓解决交通出行难的问题,助力扶贫攻坚。

他就是这样一名教师党员,祖国的需要就是他前行的方向,始终追求着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在公益事业中唱响当代优秀青年教师党员的主旋律。

二、   立德树人,是他信奉的天职

育人先立德,德智共育,培养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事业中,工作中将人才培养工作与“交通强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他带领桥梁系师生发起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创新设计大赛”,大赛以实际扶贫工程项目为载体,实现德智共育,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传播奉献社会的正能量。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桥梁专业研究生团队深入广西、云南、甘肃等地考察社会民情,调研农村发展状况,勘察建桥资料,设计了5座公益扶贫桥,在大赛中获得全国1等奖(1项)、2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的骄人成绩,得到人民网、黑龙江日报等二十余家媒体的报道,盛赞哈工大学子的公益精神和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大赛带动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2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其中,公益桥项目分布在全国13个省区,社会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作为桥梁学科负责人,他创办了首个哈工大桥梁专业“茅以升”班,作为交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班,得到了学校和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的肯定。“茅以升”班充分利用交通运输部和茅以升桥梁委员会的平台,广泛拓展办学资源,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他还主动担任“茅以升”班的班主任。

同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我校与中国路桥集团公司建立了“一带一路研究生海外实训基地”,也是我校首个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研究生海外培养项目。今年暑假,交通学院将选拔首批研究生赴 “一带一路”沿线的代表性工程项目开展实训,培养国际化、复合型路桥人才。

他就是这样一个老师,作为学科负责人,积极为人才培养搭台子、拓资源。同样,作为一名师者,他坚信“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各成其才”。因此他结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去探索和创新。他把上好课作为他的天职,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他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互动,极大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注重与学术前沿、桥梁工程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将枯燥复杂的非线性力学、稳定理论通过大型桥梁工程案例导入、扩展、导出,使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将理论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他先后开设了《桥梁工程》、《大跨度桥梁》、《桥梁稳定与非线性课程》、《桥梁抗灾对策》等课程。上过他课的学生都说,张老师的课很接地气,能学到有用的东西,上课认真而富有激情,体现了哈工大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水准。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为国家培养了30名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中他从选题、过程研究和定稿的每一个环节都悉心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他的课题组主要从事大跨复杂桥梁结构的建造控制、在役桥梁的服役性能保持与提升方面的研究,学生课题与实际工程结合比较紧密,他经常带领学生到工程一线进行数据采集和技术研究。在现场,他深入工程一线,和学生同吃同住,率先垂范的指导学生操作,并同步的讲解技术原理,“习中学,学中习”的培养方式使学生们很快掌握复杂的工程技术知识,并从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成为他指导过的研究生们的特点,用人单位也反馈哈工大毕业的学生“好用”。截止目前,他所指导的学生中有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有获得校银奖毕业论文的。如今他培养的学生在中国路桥、中国港湾、中交建集团、中设集团等大型交通行业龙头单位中的重要岗位上发挥着作用,有的学生还工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工程项目的重要岗位上。

三、   追求卓越,是他崇尚的境界

作为哈工大教学科研岗教师的一员,他一直把追求卓越、提升科研能力作为当好一名优秀研究生导师的重要条件。

张连振从事桥梁工程科研工作以来,在寒区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大跨度桥梁工程施工控制、在役桥梁的服役性能保持与提升等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研发了桥梁主动防冰撞保护系统和高性能吸能防撞装置、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工程应用、悬索桥精细化分析及施工控制系统等代表性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国内40余座实际桥梁工程中得到应用。累计完成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类课题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项,获得同济桥梁教育和研究发展基金会颁发的“项海帆杰出桥梁青年奖” (该奖项每2年在全国评选1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育的是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需持之以恒的提升自我,需始终如一的甘于奉献”,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并将继续做下去,坚守筑桥人的理想——架起学生成才的梦想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