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  专业介绍

一、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道路与轨道工程系、桥梁与隧道工程系、道路材料工程系)

道路工程方向(咨询电话:0451-8628212015004643732

桥梁工程方向(咨询电话:0451-86282121,15004645725

道路材料工程方向(咨询电话:0451-86282191,15046680725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可追溯至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铁路建设科,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设立道桥专业,成为我国最早独立设置、方向完整、特色鲜明的培养交通、城建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专业之一。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发展至今,办学规模、师资力量、行业声誉和影响力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寒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路面力学、沥青及沥青混合料、道路与桥梁健康监测网络、高性能桥梁结构体系设计建造理论、复杂环境下既有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高性能水泥混凝土、道路功能材料、道路投资决策与管理系统、道路综合检测车技术等。
专业特色

通过专业国际评估,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认证),专业排名位于全国前列。国内最早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院校之一。本专业的主要特色:

1)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成立较早的道面工程方面的学科,为国内公路工程建设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科技精英和管理人才。目前哈工大是国内首批入选“985工程九所高校中唯一具有该二级学科的学校。

2)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形成了寒冷地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路面力学、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面与桥梁健康监测网络、高性能桥梁结构体系设计建造理论、复杂环境下既有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耐久性、道路功能材料、道路综合检测车技术等具有北方寒冷地区特色的优势方向。

3)学科与本校内的土木工程学科、管理与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市政与环境工程学科等密切相关,具有校内多学科综合的优势。

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10人(含兼职3人)、副教授25人,33位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经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名。

课程体系

道路工程方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水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桥梁工程、桥梁基础工程、交通工程学。

桥梁工程方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桥梁基础工程、水力学与桥涵水文、道路勘测设计、大跨度桥梁、钢桥、桥梁计算力学及有限元、桥梁组合结构。

道路材料工程方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道路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桥梁基础工程、交通工程学、道路勘测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性能、混凝土材料科学。

特色课程

由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兼职开设全英文课程、专题讲座十余门次,多门课程为我院教师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课程,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奠定基础;由国内知名设计研究院与企业技术高管开设讲堂,讲授行业当前热点、技术创新与实践等,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科研实践

拥有建设部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平台西部地区特殊环境下公路养护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公安部寒冷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基地,黑龙江省寒冷地区道路工程建养及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欧交通基础设施先进技术研究中心等行业平台。

5年,本专业方向国家级项目共有3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其中1项为杰青)。省部级重点项目共有29项。近5年科研到账经费达到1.2亿;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10项。对公路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国际交流

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与国外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罗格斯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签署“2+2”“3+2”“4+1”培养协议,入选学生可直接获取国外高校硕士学位。

聘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ImadAl-Qadi教授为本学科首席学术顾问。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讲学50余人次,出国参加境外学术会议50人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4人次。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Tech)、佛罗里达大学(UF)、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SU)、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SU)、田纳西大学(UT)、华盛顿州立大学(WS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WTHAachen)、俄罗斯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以及台湾成功大学(NCKU)、香港理工大学(PolyU)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交流、合作关系,与华盛顿大学建立了先进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

毕业去向

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50%以上,就业率接近100%。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家交通和城市建设部门,从事道路交通、机场、桥梁及隧道工程领域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外合资、外国独资的公司等。

国内深造院校:本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

境外深造院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T)、佛罗里达大学(UF)、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SU)、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SU)、田纳西大学(UT)、华盛顿州立大学(WSU)、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伯明翰大学(UB)、俄罗斯莫斯科汽车公路国立技术大学(МАДИ)、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等。

就业单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铁建设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壳牌公司、维特根集团等跨国企业。

知名校友:张肖宁、刘占山、刘自明、黄侨、冯康言

二、交通工程专业(交通工程系)

交通工程专业(咨询电话:0451-86282966,15046680423

专业剖析

交通工程专业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是经国家批准的较早设立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重点院校之一,已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各部门及骨干企业培养了一千余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交通工程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道路交通安全、城市公共交通、智慧交通等。

专业特色

交通工程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本科专业;2014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通过复认证,是全国较早获得专业认证的院校之一;2015年通过了国际学科评估。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及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师资力量

交通工程系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7人(含兼职2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师资博士后1人,教育部****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1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了100%,青年教师全部具有一年以上的国外知名大学留学经历。

课程体系

交通安全及道路线形设计系列、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系列、交通管理及经济系列、交通工程学科基础系列、交通控制与环境系列及智慧交通课程。受到现代交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交通工程相关规划、设计及管理能力。

特色课程

由国外知名院校教授兼职开设全英文课程交通流理论基础交通系统控制与微观仿真可持续交通5门课程,为开阔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水平奠定基础;由知名企业技术负责人开设的课程,讲授现代交通检测技术原理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造就行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

科研实践

拥有建设部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城市道路与交通建设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交通运输部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以及智能交通管理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5年,本专业方向国家级项目共有18项,其中“863”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行动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其中1项为重大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共有3项。近5年科研到账经费达到5556万元。对公路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973项目子项、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交通部西部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和教学项目多项,以及世行、亚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国内外贷款选聘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国际交流

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与国外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罗格斯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签署“2+2”“3+2”“4+1”培养协议,入选学生可直接获取国外高校硕士学位。

聘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ImadAl-Qadi教授为本学科首席学术顾问。邀请国外知名学者讲学20余人次,出国参加境外学术会议30人次。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密苏里科技大学(MUST)、英国帝国理工大学(ICL)、华盛顿州立大学(WS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俄罗斯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俄罗斯东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交流、合作关系,与华盛顿大学建立了先进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

毕业去向

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50%以上,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可从事交通规划与路网规划、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道路工程设计、交通控制设计、交通枢纽工程设计、交通设施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大多数到国家中直机关、国家有关部委交通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部门、高等院校以及从事交通领域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中外合资、外国独资公司等工作。

国内深造院校: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本校等

境外深造院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华盛顿大学(WU)、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香港理工大学等。

就业单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

知名校友

关昌余、石良清、邹成伟、张茂民、隽海民、郎益顺、孙永海、张宇、罗辑

三、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咨询电话:0451-86283036,13704846250)

专业剖析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立于2008年,是在交通大数据、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现代数据与通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催生和快速发展的具有鲜明交叉学科特点的本科专业,也是我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学校之一。该专业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流模拟与控制技术研究、交通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技术研究、智能交通传感技术研究与应用、网络化智能交通检测技术研究、城市交通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等。

专业特色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5年通过了国际学科评估。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及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本专业以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综合化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师资力量

拥有兼职教授4人,全职教师1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

课程体系

以先进交通检测技术课程族群、交通数据管理与分析课程族群和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族群为架构,按照基础理论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关系,一方面为培养学生交通分析和运营的基础知识,设置了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基础理论课程;另一方面,为了能使学生具有从事交通大数据、交通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研究和工作能力,设置有信号与系统、EDA技术及物联网基础、交通智能检测原理及应用、交通地理信息与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系统及应用、交通数据处理方法、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等技术主干课程。

特色课程

聘请国外知名外籍教授开设的《现代交通检测技术原理》、《交通系统控制和微观仿真》、《交通影响分析和可持续交通》、《出租车GPS数据挖掘实践》、《交通影响分析与可持续交通》等国际化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包括讲授、课件和作业等,全部采用英文授课,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国外教学完全一致。在学习课程,掌握相关交通领域前沿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国外教学特点,提高国际交流水平,也为继续到国外深造奠定基础;

采用“2+4”生产实习方案,一方面聘请海信、易华录等知名智能交通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开设的企业家课程;另一方面,让同学们走进企业,可选择最长共计为期6个月的企业实习(包括毕业设计+生产实习),从而更加结合生产实际,了解社会需求,建立生产实践经验,以助其未来就业和深造树立更加精准的目标。

科研实践

拥有交通运输部交通安全特种材料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管理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5年,本专业方向共承担5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2项重点项目)、参与“863”项目、“973”和科技支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总计1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达到910万元。

国际交流

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与国外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墨西哥大学、南弗罗里达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交流、合作关系,与华盛顿大学建立了先进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

毕业去向

每年读研深造和出国留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的50%以上,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可从(事)智能交通技术、产品的研发,就业单位以规划设计院、智能交通企业、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公交集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三资企业及大中型国为主。

国内深造院校:本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

境外深造院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华盛顿州立大学(WSU)、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香港理工大学等。

就业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上海市政总院、中交集团、中建集团等。